我們擅長商業(yè)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。
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。
日前,微信公眾號便調整了“圖片消息”功能——創(chuàng)作者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(fā)布圖片消息,其內容呈現風格與小紅書的圖文消息非常類似。新調整的“圖片消息”效果如何呢?一起來看一下吧。
隨著微信公眾號數量的增加,新的微信公眾號主很難獲得展現。微信的做法是:向個性化閱讀平臺“學習”,“訂閱號消息”的Feed流也按照個性化閱讀來呈現,而不是按照時間先后排列。更新頻率高的微信公眾號創(chuàng)作者優(yōu)勢明顯,更新頻率跟不上的創(chuàng)作者只能在后面吃虧。
微信公眾號曾經是國內流量最大的內容平臺,但是越來越多的App開始分流微信公眾號,今日頭條等新聞資訊類App分流了微信公眾號在媒體端的影響力;抖音、快手則通過視頻介質分流了微信公眾號在娛樂類的流量;小紅書這類種草社區(qū)對微信公眾號在圖文領域進行了分流。
微信公眾號還剩下什么?或者說究竟還有多少人會看微信公眾號上的消息?顯然,微信也想解決微信公眾號的流量問題。
張小龍曾提到,“在中國,每天有5億人說產品不好, 有1億人想教我怎么做產品。”對于一款月活超過13億的App來說,要想在產品端有較大的創(chuàng)新并不容易,萬一改不好很容易成為被罵的對象,所以,當市場上新的產品和新的內容形態(tài)出現后,微信很難做出相對應的調整,微信公眾號的多次改版似乎也未起到明顯效果。
微信公眾號的圖片消息目前僅支持PC端編輯,用戶可在微信公眾號后臺“新的創(chuàng)作”區(qū)域選擇圖片消息即可,最多支持上傳9張照片,標題字數限制為64字,描述內容字數限制為1000字。
與原圖文消息模式相比,圖片消息模式提升了圖片介質的價值。微信這樣做的目的,可能是想提升微信公眾號的活力,降低微信公眾號的媒體屬性,讓種草類用戶也能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創(chuàng)作。微信公眾號此前的圖文模式對于以圖片介質為主的創(chuàng)作者并不友好,用戶需要一張張下拉才能查看圖片內容,而小紅書、識貨、nice這類內容平臺早采用左右滑動模式,微信公眾號總算跟上內容行業(yè)潮流。
從微信以往的風格來看,微信推出圖片消息這類功能,就是最大的支持,至于進行更多的運營人力投入,幾無可能。就像小紅書會跟一些垂直領域的優(yōu)秀主播/創(chuàng)作者之間建群合作,微信公眾號就不存在這類微信群。
沒有運營來支持,光靠號主自己來維持運轉,很難實現流量擴大化。
實際上近幾年來,幾乎所有的內容產品都在推動創(chuàng)作者與平臺的聯動,比如今日頭條、企鵝號、知乎、百家號等,他們的運營人員會與垂直領域的創(chuàng)作者進行聯動,一方面,讓更多優(yōu)質內容得到展現,鼓勵優(yōu)質內容創(chuàng)作;另一方面,也通過各種合作關系,提升內容創(chuàng)作者的收入。
相對來說,微信公眾號就比較佛系,從2012年8月17日上線至今,微信公眾號的慣常思路是:“我們只做平臺,我們有流量,至于能做成什么樣子,就看你們微信公眾號主自己。”相對松散的關系,大大降低了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成本,但也讓內容創(chuàng)作者出現了流失。
不過,換個角度來看,微信公眾號的圖片消息功能也促進了微信公眾號主的更新頻率,雖然說微信公眾號的數量有近3000萬多,但能做到日更、周更的微信公眾號數量并不多。與深度文字內容相比,圖片消息的更新就沒那么大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