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擅長商業(yè)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。
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。
該研究由北京大學教授黃富強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李巨、清華大學助理教授董巖皓合作完成,相關成果1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《自然·能源》在線發(fā)表。
高電壓是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重要途徑之一。然而,隨著電壓的升高,鋰電池容易出現正極材料晶體結構破裂、電解液分解、電池內部產氣和體積膨脹等安全問題。為解決上述難題,研究團隊發(fā)明了一種“滲鑭”離子交換制備新方法,巧妙地在正極材料表面包覆了僅有幾納米厚的超薄鈣鈦礦“保護層”,顯著提升了材料在高電壓下的循環(huán)穩(wěn)定性。
《自然·能源》審稿專家認為,研究團隊創(chuàng)新性提出了一種三維應變鈣鈦礦包覆鋰電池層狀正極材料的“準外延”結構設計新思想,其獨創(chuàng)的“滲鑭”制備新方法十分亮眼。研究的核心創(chuàng)新點在于實現了超薄鈣鈦礦納米層的高度均勻性包覆,可調控性強,有效抑制了材料中氧氣的釋放,這是目前產學研界已知包覆方法難以實現的。
?。?a href="http://m.jinteng090.cn">碼上科技)